跨学科教育、国际化师资,西浦如何提高学生竞争力?

时间:2024-06-24 17:31:42  来源:西交利物浦大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跨学科教育、国际化师资,西浦如何提高学生竞争力?

设计学院拥有高度国际化的教师团队,80多位老师分别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0多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历,能够将研究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其高质量的中外合作教育实力,被称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该校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深化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0a74ac21e38a61c93ea7eaf3f9ed222a.png

其中,西浦设计学院与人文社科学院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

设计学院:多专业获国际认证,保障毕业生质量

设计学院下设5个本科专业、9个研究生专业,拥有多个国际认证,其中包括:建筑系本科及研究生专业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第一和第二阶段无条件认证(中国大陆首个);土木工程本科及硕士专业、建筑工程本科专业获得英国工程委员会监督机构(JBM)认证;工业设计本科及硕士专业获得英国特许设计师协会(CSD)认证(中国大陆首个)。

51389a8c6724a7b0f289e2c3779753f9.png

设计学院拥有高度国际化的教师团队,80多位老师分别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0多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历,能够将研究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师团队的精心规划之下,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融入教学,课程设置以跨学科学习为特色,各系之间有许多有趣的合作项目。在研究导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开展横跨多个不同学科的学习,综合掌握设计、技术和管理学知识。

学院教学方式多样,包括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实验、计算机分析以及课内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

来自陕西西安的韩兵灿就读于建筑系,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实地考察课程,“要求我们重建一个乡村住宅,在创新的同时,风格也要和周边水乡保持一致。这是我第一次亲临现场,自己测量、记录,进行环境调查,之前公式化的流程,眼下都变得趣味横生”。

832cf826a4c14d96e61c99377d9fd516.png

在科研领域,设计学院着眼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议题,下设多个行业一流研究机构、中心和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丰富的科研机会。学院的设计制造实验室(Design Fab Lab),包含了多个用于模型制作和电子制造的工作室和设备,包括:激光切割工作室、3D打印室、CNC工作室、机械臂工作室等。此外,土木工程系拥有总价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实验设备,用于核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024458671a8c446d8f6c1f39edd88e1b.png

西浦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71%选择进入国内外学府继续深造,深造院校包括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选择就业的学子也拥有极高的就业率,就业单位包括国家电网、中衡设计、启迪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和集团。

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化课堂,升学就业前景更好

西浦人文社科学院下设中国研究、国际关系、媒体与传播学、应用语言学、文学与翻译5个系,同时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传播学、英语研究、传媒英语、金融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翻译8个本科专业。

90a6539d446e7201591d3d454d3fb056.png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HE)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社会科学学科排名为201-250。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HE)中国学科评级中,传播学本科专业获得A类排名。在2023年ESI排行榜中,西浦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

人文社科学院的教师团队高度国际化,100余名教研人员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包括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他们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科研教学经历为学院的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支持。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碰撞更有利于人文社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多角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除固定的课程以外,每个系均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研讨会,邀请不同国家、不同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京大学等顶级学者前来进行学术分享,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术人脉。在理论教学外,学院积极开展一系列创新教学与实践活动,包括与美术馆、剧院、博物馆等行业合作,组织举办行业内专业比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实习机会。

dc08f8cba1b69f5a90e90c72ec8f47a6.png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院以研究为导向,组织合作和集体研究项目,与长三角地区及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策拟定团队加强联系与互动,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历。学院当前开展的重点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社会变迁、江南地区与中国及世界的互动、“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翻译中国”、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互动、传播与媒体活动等。

全方位的研究导向型培养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同时为将来的就业及深造奠定基础,做好准备。人文社科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234人(该数据不含港澳台和国际),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2.74%,升学207人,就业10人。

人文社科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十分广泛,包括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公司、外交部、政府机构、智库、国际学校等。选择留学深造的学生则获得了国际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包括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编辑:任晓彤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