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批判性思维教学与能力培养 西安欧亚学院这场学术年会干货十足!

时间:2024-11-20 10:32:41  来源:西安欧亚学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批判性思维教学与能力培养 西安欧亚学院这场学术年会干货十足!

工作坊将批判性思维经典理论、课程设计案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以观念、目标、要素、评价四个环节贯穿,引导参与者在“教师教学视角”与“学生学习视角”间不断转换,探索将批判性思维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并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批判性思维翻译自英语中的Critical Thinking,也常被译作审辩式思维、思辨性思维等,是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核心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对社会的前进与创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下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观念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图片

11月9日,2024年批判性思维视野(欧亚)论坛暨第二届全国批判性思维学术年会在西安欧亚学院举办。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共百余人,围绕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融合、批判性思维的评估机制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等4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和探讨。5位发言嘉宾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参会教师共同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理念,以帮助更多教育从业者提升对批判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观念与技能在教育思维中的普及与发展。

图片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执行院长黄鑫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发起人及主持人,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执行院长黄鑫向出席论坛的嘉宾及教师致以诚挚欢迎。黄鑫回顾了西安欧亚学院在批判性思维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自2012年起,通识教育学院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并逐步将其发展为欧亚DNA课程《思考与创新》。其中,《思考与创新》课程于2020年获批陕西省“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组在智慧树平台上线的网络课程《轻松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曾于2019年获批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随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加发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持续且深入的投入。我们将此次论坛主题聚焦于课程设计与教师发展,希望唤醒更多教育者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更广泛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黄鑫说。

图片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胜强教授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胜强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专委会今年以来在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普及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成就。林胜强指出,专委会在200多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深度参与全国各地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推广活动,推出高质量期刊及权威著作,受到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此基础上,专委会正在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推进批判性思维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项目,并计划在全国推广。

最后,林胜强对西安欧亚学院在应用型高校批判性思维教学和科研领域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与赞赏,并呼吁更多学校、专家和学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为进一步推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与科研、普及与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林胜强教授及副主任委员徐清之为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授牌

会上,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授予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批判性思维教学示范基地”,鼓励教师们在未来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展开更加积极的探索。

主旨发言分享

图片

主旨发言1:审辩思维形成之方法论视角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 孙建荣教授

孙建荣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就审辩思维的培养与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与教师们分享了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性、定义、结构、获取途径以及评价方法,并强调审辩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涉及逻辑力和方法力的双重结构,要求个体在思考时既关注内容的连贯性,也注重内容之间的关系。审辩思维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个体清晰思考、识别偏见、进行反省思维,并在形成判断时重视证据,是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不可或缺的能力。

审辩思维的培养包含意识和能力两个维度。意识是指思辨清晰、识辨偏见和反省思维,而能力则指分析、评价、综合和应用等技能。孙建荣以学术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为例指出,不同的研究范式对应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审辩思维意识更侧重于因果关系的理解,而审辩思维能力则涉及实际技能的应用。在学生主动实践质性、量化与混合方法的过程中,其审辩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均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

图片

主旨发言2:批判性学习之道 四川师范大学 林胜强教授

如果说逻辑学的源头在古代希腊,批判性思维理念的源头也许在古代中国。林胜强用“五之”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代表中国古代批判性思维最高成就进行归纳。“五之”之道,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每一位新时代大学生都应当践行的批判性思维准则。

“博学”是基础。广博的知识面拓展了思维的宽度,是深入理解和批判性分析的前提。学习过程不仅要掌握专业内容,还应跨学科涉猎,要选择性地吸收,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审问”是学习的探究之心。面对各种信息,要审视其来源和合理性,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在不同观点间找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慎思”是连接知识与行动的桥梁。面对纷繁的观点,要深入思考并评估利弊,避免盲目接受或轻易下结论。“明辨”则是批判性学习的核心,即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练习使用批判性工具和逻辑推理技能,在信息海洋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建立清晰的判断力。“笃行”是实践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学习的目标不仅是掌握理论,更在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通过行动和反思,批判性思维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使知识真正融入生活。

林胜强在分享中提倡,大学生批判性学习不仅是求知之道,更是立身之本。唯有“博学”而不囿于一隅,“审问”而不盲从,“慎思”而不草率,“明辨”而不偏颇,“笃行”而不懈怠,方能在纷繁的时代中找到方向,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实践力的高素质人才。

图片

主旨发言3:批判性思考与教学过程 武汉大学 苏德超教授

苏德超在分享中阐述了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情感的唤醒,更是要求个体超越个人情感,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审视问题,其核心在于开放性,即接纳并审视多元观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筛选信息、形成独立判断的关键。过去人们因信息匮乏而痛苦,现在则因信息泛滥而不知所措。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批判性思考并非易事,它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与本能相冲突,需要克服本能驱动进行深层次思考;二是直接决策优先于间接决策的本能倾向,使得深思熟虑后的答案往往被直观答案所掩盖;三是自我优先于非我的基因要求,导致难以超越自我和族群局限去审视真理。

为了解决批判性思维实践的困难,苏德超建议将批判性思维极简化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使其更易于教学。他提出了“54321”方法,包括思考的五类错误、表达的四个成分、问答的三板斧、认识的两种状态以及意见的一条普遍性检测,并强调了苏格拉底式的启发式教学在培养批判性思考中的作用。

图片

主旨发言4:批判性思维与“必须越过的障碍” 华中科技大学 曹林教授

曹林将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比喻为“跨越障碍”的过程。他认为,批判性思考不是一种教条和一种凝固的立场,而是一种行动着的、反凝固的辩证法。在时代背景下,人们总是能利用搜索引擎快速找到现成的答案并倾向于无批判地接受,而批判性思维则是一套阻断机制,能够阻断思维在未经思考时就滑向某个常规化的结论。思辨的过程是观点越过障碍的过程,某一个观点的异见越多,论证难度越大,观点与评论的价值才越大。

另一方面,曹林指出辩证性是反思性的基础。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是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陷入“无知的确定性”。人们应该通过阅读积累,了解到很多事情其实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不能只知其一,更要去主动思考其二、其三,甚至其四,这样才能形成对比、对勘、辨析、辩证、反思的思考,才能始终对生活保持反思与批判意识。

图片

主旨发言5:不同批判性思维教学路径的选择与实践 思辨教育机构C计划联合创始人 蓝方

蓝方作为C计划的联合创始人,在批判性思维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C计划成立的初衷,是通过培养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公民,成就更加理性、多元、完善的社会。她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存在两条基本路径:方法论导向和议题导向。

方法论导向注重围绕批判性思维的一系列工具方法设计课程,如界定问题、获取信息、提炼信息、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及表达观点等。C计划设计了系统的课程模块,包括区分事实和观点,像记者、企业家、律师一样思考等模块。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挑战等活动,在游戏化、参与式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

议题导向则指通过批判性思维工具回应具体议题,从而将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模式沉浸于学科、辩论、阅读、写作等具体场景。在议题导向的路径,C计划开始尝试与阅读相结合的思辨阅读课。从浅层阅读的字词句、段落大意理解;到深层阅读的人物分析、主旨探讨;再到批判性阅读的独立思考、观点表达——不同于传统阅读课程侧重于浅层阅读(识字赏句、理解段落大意)、深层阅读(如人物分析、主旨分析等),C计划的课程更侧重于批判性阅读——基于文本场景的观点表达、议题分析。

课程设计工作坊

批判性思维如何更自然地融入到具体课程中?11月9日下午,西安欧亚学院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中心为参会教师们开展了应用型高校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主题工作坊。工作坊将批判性思维经典理论、课程设计案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以观念、目标、要素、评价四个环节贯穿,引导参与者在“教师教学视角”与“学生学习视角”间不断转换,探索将批判性思维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并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观念转换,重构目标。

图片

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仅要深入理解课程知识体系,更要培养高效的学习策略、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的反思能力。依据《提升学习成效的二十个理念》,教师能够对自身课程的实施状况深入评估,构想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

工作坊的第二阶段要求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课程目标的具体设计,将主动学习的理念切实融入课程实践。参考赵炬明教授提出的《激发深度学习教学目标的六个维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综合考量学生对知识的基础掌握、应用及整合能力,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形成新认识、新观点和新视野;发现新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出今后深入学习该学科的能力。

梳理逻辑,多元评价。

图片

在确立课程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参考思维的八大要素——目的、问题、信息、解释的技能、基本概念、假设、看问题的角度、蕴含和后果,对所授课程内容深入思考与系统整理,明确课程的教学逻辑,并将批判性思维的观念与技巧融入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课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学习成效,则需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来评定。工作坊向参与教师展示了西安欧亚学院DNA课程《思考与创新》的学生学习成果及评价机制,提供了多样化的学生成果形式及评价示例,激励教师在重新审视现有教学状况的基础上,丰富课程的学生成果展现形式及评价方法。

培育思维,深化教学。

图片

工作坊指导专家林胜强全程参加了小组讨论与评价,与参与教师深入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林胜强强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课程和专业方向在融入批判性思维教学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生搬硬套。林胜强鼓励教师们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将批判性思维的元素自然地融入而不是简单地强加到教学中,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图片

批判性思维目前仍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林胜强鼓励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和研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他也呼吁教师们积极加入批判性思维的行列,通过不断探索和推出成果,扩大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力,为社会培养出理性、智慧和具有强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新一代。

编辑:史耀晖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