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AI赋能艺术设计”论坛在西京学院举行。来自文化遗产保护、艺术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100余人共聚一堂,围绕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展开深入探讨,共谋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新图景。论坛由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王宝强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臧卫军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他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创新是时代的灵魂。面对科技进步和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的广泛应用,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融入当代生活,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与使命。他期待论坛能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跨越学科壁垒,推动设计、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并希望专家学者们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转化的新途径,为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新篇章。
研讨交流期间,嘉宾们紧扣本次论坛主题,踊跃发言,分享独到见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东风教授以“AI时代的传统吉祥图像再认识”为题,深入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吉祥图像生成等问题。他表示,应深刻理解传统吉祥图像的智慧,系统认识传统吉祥图像的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静止与运动、现象与隐喻、个体与集体等一系列极具智慧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邰高娣认为,传统年画的创新发展在智能时代迎来新契机,如年画相关的日用产品、网络游戏等文创衍生品层出不穷,且被引入基础教育和高校课堂,拓展了年画的功能、场景和影响力,不断拓宽了传统年画的发展路径,为年画衍生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乃至年画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和助力,也表明传承千年的年画依然具有生动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的能力。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琳教授,讲述了关于宁夏民间美术数据的挖掘和整理,通过调研、学习等途径,宁夏民间美术对其中国画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李宪英教授围绕“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展开,探讨如何在现代科技与创新设计的推动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与传承,并分享如何通过创新设计与AI技术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推动非遗文化的再创作与突破,为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机遇。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研室主任张西昌教授则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目前的发展思路、方式方法、经验教训等内容。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韩宏斌教授,深入阐述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的传承创新需以技艺活化与产业赋能为核心路径。他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发展范式: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来强化身份认同,构建“师徒+学院”的双轨制培养机制,并强调只有坚守文化内核,激活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动态平衡。
浙江科技大学刘云华教授聚焦数智化时代红帮非遗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机遇,系统解析其“师承严苛、技法精微、周期漫长”的传统技艺特征,揭示当代社会因手工成本高、传承人断层导致的技艺存续危机,并提出“技艺基因解码—数智化赋能—产业化活化”的递进式发展路径。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刘静教授认为,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潮文化的结合正经历一场“双向赋能”的革命。她指出,随着具身智能、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的发展,非遗国潮的“双向赋能”将更趋深度融合——从文化基因的解码到生成式传播的闭环,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正共同书写“活态传承”的新篇章。
陕西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夏官星、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杜馨怡、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樊紫涵、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林珈分别以“数字化视域下丝路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AI助力下技术赋能传播本土化策略研究——以陕西华县皮影戏为例”“从主体参与到协同共建:价值共创视域下民间美术的乡村美育实践新探”“‘家庭技艺’到‘社会传承’:女性在面花非遗传承中的角色变迁与社会意义”为题进行了阐述。
臧卫军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教学改革”主旨报告中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绿色经济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革命,这场变革不仅重构着产业形态与社会运行模式,更深刻重塑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底层逻辑。他提出要共同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新生态,使艺术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与转化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更多能驾驭技术变革、引领美学潮流、担当文化使命的复合型创新艺术人才。
闭幕式上,臧卫军表示,本次论坛是深入探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AI赋能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艺术设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次生动实践。设计艺术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用“传承”守护艺术初心,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用“创新”突破思维边界,让科技赋能艺术表达,为人类艺术文明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西京学院民间美术陈列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通讯员 范光)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