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千树樱云如霞似锦。4月8日,西京学院第六届樱花节在漫天粉白中正式启幕。今年,学校以“樱舞秦风·匠心绘长安”为主题,创新开设了樱花树下的思政课堂,以花为媒,铸魂育人。活动将三秦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美育思政的育人理念深度融合,巧妙融入这片绚烂的樱花盛景之中,精心打造了一场“可听、可赏、可品”的文化盛宴。
枝头,唐诗宋词卡片随风轻舞,与花瓣共谱春之序曲,仿佛千年文脉在此刻苏醒。这场樱花节,不仅是赏花之旅,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匠心精神的生动诠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网红”导游张斌(冰蛋)与西京博物馆馆长马国良现场对话,以秦汉造物为媒,讲述“赳赳老秦”的千年匠心故事;曾在大唐不夜城以“不倒翁小姐姐”表演走红的冯佳晨(皮卡晨)一袭优雅华丽的纱襦长裙翩然而至,款步于樱花丛中,仪态万方,宛如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仙子。她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回眸,都散发着古典文化的婉约典雅之美。汉服,不仅仅是服饰,更是穿越时空的中华文化美的符号,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校领导在参观互动过程中深情寄语:“樱花是青春的象征,三秦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希望同学们在赏樱中感悟文化厚度,在传承中砥砺青春担当。”
非遗课堂展匠心 传统与未来交响
樱花节现场的“三秦非遗大舞台”,使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意碰撞生辉,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演出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沉浸式展演让思政课“活”了起来。
长安古乐《郁金香》揭开序幕,编钟与电子乐交融,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回响辉映;秦腔折子戏《忠保国》唱腔高亢激昂,“吼”出的不仅是戏文,更是秦人耿直坚韧的性格。华阴老腔《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吼声撼动全场,老艺人们手持月琴、惊堂木,用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唱出关中儿女的豪情,传递着关中人粗犷豪迈的情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尚宇馨同学感叹:“老腔的爆发力让我热血沸腾,这种‘非遗基因’正是我们青年该传承的工匠精神!”
陕南民歌《吆起号子走汉江》则如清泉般流淌,悠扬的旋律展现了汉江两岸的秀美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灵动的山水之间。
陕北说书艺人乔仰文、邵艳霞怀抱三弦,以《西京赞歌》讲述校园故事,陕北方言那悠扬的说唱声,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中。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任青青表示:“说书艺术将‘高台教化’融入通俗叙事,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
古典舞《春三月》《折柳》的优美舞姿,则如春风拂面,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看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台下,西京小学的同学们表演的《秦腔娃娃》舞蹈,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认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成为了舞台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爵士舞《Too Too》《Hype 咆哮》后的动感节奏,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激情,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此外,《岁月里的花》《会开花的云》等歌唱,婉转的歌声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光,感受岁月的美好与变迁;古筝合奏《柳京之舞》,灵动的音符如柳丝般轻盈飘逸,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钢琴与小提琴演奏《一步之遥》,悠扬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让人沉浸其中;花影云裳模特走秀,模特们身着华服,于阳光与樱花斑驳光影间摇曳生姿,尽展东方神韵与时尚魅力。
赏樱之余,三秦美食体验区也热闹非凡。陕南热米皮、关中Biangbiang面、陕北洋芋擦擦、黄馍馍的香气弥漫校园。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三秦大地的饮食文化魅力。学生们边做边学,和面时感悟“柔韧之道”,调馅时体会“兼容并蓄”,烹饪过程成了生动的“劳动思政课”。
“写给未来的自己”邮筒前,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他们或站立或蹲坐,在明信片上认真书写着对未来的期许。这些明信片,将在明年樱花盛开时,准时寄回他们手中,成为见证成长的珍贵记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韩思筱写下:“愿如樱花,短暂却绚烂;如老腔,平凡却震撼。”这份期许,恰是“美育润心,思政铸魂”的最佳注脚。
“复古相机拍照”区人头攒动,复古造型与独特体验让不少师生驻足停留,纷纷拿起相机,定格下这充满韵味的瞬间,重回旧时光,感受着老相机里流淌出的岁月故事。与此同时,“镜头里的诗意春天”樱花摄影大赛火热进行,众多摄影爱好者齐聚。他们或拍樱海壮阔,将如云似霞的樱花盛景收入画框,尽显春之磅礴;或录花瓣细腻,聚焦于那一片片娇嫩欲滴、纹理清晰的花瓣,捕捉春之微妙。每幅作品皆为春之礼赞、西京学院樱花节之生动写照,承载着摄影师对春的热爱,也成为了这个春天里最珍贵的记忆。
樱下育人 美育思政润心田
樱花树下,“一院一品”绘就“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育人画卷。
“樱下临帖”区,万钧书院以“墨韵三秦·书润青春”为主题,于墨香氤氲中展露锋芒。学子们执樱花色墨笔,在书签上挥洒诗意,或以篆刻之技镌刻《诚健博能》校训,临摹《开成石经》《石门铭》等碑刻作品选句,笔锋如刀,力透纸背,尽显书法艺术之魂。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高校委委员、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京学院体育与美育教育中心书法教师马强说:“每一笔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每一划都藏着文化自信”。
允能书院的健康坊、3D造物局和武燕剪纸传习所,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健康坊,中医师根据现场学生的个人体质,指导学生DIY中药香囊、泡脚包等,同时为师生科普中医基础和养生之道;还通过推拿等手法,为师生提供健康服务。非遗传承人武燕指导学生将剪纸艺术与西京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樱花校训”图案,美术学专业学生段佳汝表示:“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剪去浮躁、留下初心的修行。”
至诚书院的鼓舞表演,将西安鼓乐与绛州鼓乐的韵律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乐章。《秦王点兵》等古典韵律与现代编曲技术激情碰撞,非遗传承人以口传心授之法,让传统鼓乐在青年一代心中奏响时代强音。这场表演将传统鼓艺与青春律动完美融合,以“一鼓振三秦”之势,让千年鼓韵在时代脉搏中焕发新生。每一次击鼓,都是对匠心精神的深情诠释。
行健书院的合唱团,用歌声传递红色经典,他们的《我多爱你中国》曾登顶陕西热搜榜。创业书院则融合了白鹿原文化、陕历博国宝之韵、漆扇非遗之巧、泾阳茯茶古法之香,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在碰撞中绽放璀璨火花,如春日樱花般绚烂夺目。
作为陕西省非遗实践基地,博雅书院让面花、团扇、香包、吹糖画、插花、拓印、漆画、脸谱、草编等民间艺术走出典籍,跃然于现实,滋养青年文化自信。其中,面花艺术以唐代“素蒸音声部”为灵感,蒸制中凝固时光,成就可赏可食的文化瑰宝;团扇创作融入现代技法,于笔触流转间尽显星辰江海之韵;学子们将艾草、藿香等药草入囊,传承驱邪纳福之俗,让非遗技艺在活态传承中重现活力。
“在这里,每一件作品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每一次创作都是对文明基因的深情唤醒,更是千年文脉的绵延传承。”博雅书院院长王培涛表示。
樱花落处皆春泥 文化薪火永相传
暮色渐沉,樱花雨纷扬如雪。
“樱花,起源于中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的盛开,不仅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更象征着坚韧、高雅与纯洁的精神。”宣传处李雨蒙老师在直播中深情讲述。“樱花用七天绽放一生,文化以千年滋养一代。愿你们带着三秦大地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这番话,让在场的师生深受触动。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樱花为榜样,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这片沃土上,美育与思政并蒂花开,孕育出无限生机。多年来,作为西京学院的特色育人项目,樱花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赏花活动,更是学校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承诺。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美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推出了鼓乐、美术、书法、影视及戏剧等一系列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博大精深。学校主动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端午发粽子、中秋发月饼,元旦组织包饺子等已成为“规定动作”。学校重视人文教育,通过开展经典导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红歌传唱等主题活动,厚植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沃土上,思政与美育相辅相成,共同培育的花朵必将愈发绚烂。(通讯员 尚磊)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