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正式发布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轻量型、低成本的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场景应用系统——“AI教研员”。
2025年春季开学,该系统陆续在浐灞国际港10余所学校落地应用,为教师专业成长及课堂质量提升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按下了加速键。
精准管理 加速教育优质均衡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学科素养是否落实?近日,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教学指导中心主任张宇清通过“AI教研员”系统后台查看当日课堂教学情况,不到10分钟就将全校语文课堂评估结果都浏览了一遍,随后又用30分钟对不同年级上课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将共性问题作为教研重点,有针对性强化。
从40分钟听1节课,到40分钟“听”60余节课,“AI教研员”系统让学校的教学管理有了质的飞跃。张宇清谈道:“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就在每一节常态课上,但这也是管理的难点和痛点。多维度的专业分析软件让课堂有了‘量尺’,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问诊课堂,在保障教学达标规范的基础上,打磨更多优质高效的课堂。”
技术的迭代对于一所学校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对于一个区域则是基础教育的深度重塑。西安浐灞国际港新合中心校校长刘升表示:“去年我们共邀请了10余位专家进校教研,今年我们又引进了‘AI教研员’,把专家请到老师身边,一对一指导,相当于每天都有专家在听评课。”
1V1助力 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资源适配度9分,提问有效性12分,学生参与度15分……”课堂结束3分钟后,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数学教师魏媛收到了自己的课堂评估报告,并对照报告中的建议在教案上记录需巩固提升的部分。
谈及应用感受,魏媛说道:“我带两个班的数学,成长肉眼可见。”在分数教学时,她看到第一个班的课堂评估报告中显示“高阶思维问题密度不足”,课后迅速根据建议设计阶梯式追问链、优化小组任务指令,并与教研组教师讨论更优的教学设计。在第二个班教学中,魏媛的报告分值明显上升。
据了解,系统上线后,参与“AI教研员”试点的学校课堂评分显著提升。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学校长郭娟说:“系统通过智能分析课堂数据,帮助教师精准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成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变,更是实现了学校管理从单一跟踪到双轨并置。”
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第六小学教师吴培琳说:“‘AI教研员’让我实现了从‘经验教学’到‘科学备课’的跨越。它打破了传统教研的资源壁垒,让我每一节课都能依托专业指导迭代优化,真正做到了‘让常态课向优质课看齐’。”西安国际陆港第二小学教师刘永谊说:“AI在给我们打分,我们也在挑战AI,在相互碰撞中催生更高质量的教学智慧。”
高效学习 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高品质课堂带动高品质学习。“AI教研员”应用下,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激发创造,这是教改目标中的理想学习状态,如今正在课堂中生成。”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语文教研组长石烁说,课堂实效是“AI教研员”的重要考量,这也倒逼着教师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力方面下功夫,比如优化小组合作,分层设计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都能成长。
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名校+”已将学习支持中心分析数据接入“AI教研员”系统,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情设计分层教学,如分层设计问题、分层互动、小组协作等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并根据课堂实录进行效果督导。
“AI教研员”系统真正实现了为每位教师贴身配备一个专家级教研员的梦想,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探索实践,为推动基础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强师计划”的落地,解码了教育的个性化、规模化、高质量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下一步,西安浐灞国际港将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持续打造智慧高效课堂,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助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