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双重需求愈发凸显。如何精准对接产业发展脉搏构建专业体系,如何让质量保障机制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5月20日上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走进重庆科技大学,探寻这所市属本科高校交出的创新答卷。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四所高水平新工科高校之一,该校以OBE(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改革支点,通过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建设之路,其教育创新实践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理念先行
从“要教什么”转向“学生能学会什么”
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的召开,犹如一声激昂号角,奏响改革序曲。《关于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重磅出台,明确将OBE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锚定“学生产出”为改革核心方向。学校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量身定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清晰勾勒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要求与资源配置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也迎来“焕新升级”。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学校重塑人才培养方案构成要素,以毕业要求观测点与课程目标的紧密映射关系为“纽带”,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对课程知识、能力、素养进行深度优化,实现教学内容、方式与考核评价的系统性重构。
此外,率先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化身“先锋队”,发挥强大示范效应。学校借此东风,推动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并优化内部激励考核机制,将工程教育认证设为学院年度考核一等奖直评指标,配套专项绩效奖励,在师资、实验室、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力推动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整体转型。
资源升级
把“课本知识”变成“真刀真枪的本事”
面向石油、冶金行业及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庆科技大学全力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从学科、学位点到本科专业,从科研平台、教学平台到教学科研资源,从学科团队、科研团队到教学团队,以及评估、人事分配等多方面实现一体化协同,筑牢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坚实根基。
课程体系紧跟产业变革步伐,实现“华丽转身”。增设“新工科”课程,在通识课中融入大数据智能类、低碳类课程模块,各专业开设学科交叉与校企合作课程;改造整合近500门专业课程,注入新工艺、新技术内容;强化创新实践,每年投入双创专项经费,实施“万千百十”工程,确保“一专一赛,一生一赛”。
同时,学校大力建设应用型特色教学资源。打造400余门案例式、项目式等特色课程,出版130余部校企合作教材,80%以上毕业设计选题源于真实工程环境;搭建SPOC教学平台,推动课程资源网络化与教学工具现代化;校企携手建设“大工程、全流程、高仿真”实践平台,建成7个国家级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战练兵场。
考核改革
让“教得好”和“科研强”一样有面子、有实惠
学校发布并实施《考核管理办法》,在二级单位年度考核中,本科教学工作占比提升至40%,构建起以人才培养价值贡献为核心的考核与绩效分配体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局面。
《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制度落地,设立教学保障性、竞争性、激励性绩效,实现科研教学竞争性绩效和激励性绩效1:1,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极大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职称评价体系同步完善,《职称申报评审实施办法》设置“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涵盖课程教学质量、教学任务等四部分内容,综合评价良好以上者才有资格申报职称,让职称评审更聚焦教学水平。
质量监控
像“体检报告”一样给教学“挑毛病、开处方”
重庆科技大学聚焦目标达成,构建起三大持续改进机制。研发课程质量评价信息平台,实时监控课程体系与教学活动达成情况;坚持每年开展毕业生培养目标合理性和发展情况第三方评价;针对用人单位开展目标合理性和毕业生实现情况评价。
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持续改进教务平台和在线阅卷与电子化储存平台
此外,强化多方联动,推动质量监督与教学运行深度融合,与专业建设、上级评价及利益相关方评价有机结合,并充分运用重庆市专业质量监测结果,作为专业结构调整、办学条件改善的重要依据,近年内停招9个专业,增设智慧水利、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5个。
十年成果
从“行业院校”到“全国示范”的逆袭之路
历经近10年深耕细作,重庆科技大学OBE理念下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斐然。二级学院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才培养质量节节攀升。近3年,30余名教师获评教学为主型高级职称;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达1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作为新一轮本科审核评估部省试点高校,其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获专家组高度认可,改革成效获国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未来规划
让“AI”成为学生的“新课本”和“新工具”
展望未来,重庆科技大学将以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力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开设技术应用与专业深度融合课程,重点建设数字教材与智慧课程,推动数智技术深度赋能专业内涵升级。同时,持续深化OBE理念改革,整合教育部状态数据库、重庆市专业质量监测及学校内部数据,打造专业化系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治理体系,培育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向着更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奋勇前行。(郭晓彤)
编辑:闫如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