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以法治力量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时间:2025-05-21 09:40:18  来源:西部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南政法大学:以法治力量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在科研创新、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作为,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浪潮中,一所扎根西南的政法高校正以其独特的法治智慧,为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注入强劲动力。西南政法大学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在科研创新、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作为,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5月20日下午,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媒体团深入了解该校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探寻其如何以科研创新为基石、以法律服务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西政答卷”。

b707f38c5b435df1ab79c9a16d5ea2b6.png

西部陆海新通道法治研究院揭牌

科研创新

构筑通道法治智库引擎

作为连接“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涉及复杂的国际规则衔接与区域治理挑战。西南政法大学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通过组建专业研究机构、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成为通道法治建设的“思想引擎”。

2024年5月成立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法治研究院,整合法学、国家安全学、应用经济学等多学科力量,聚焦通道制度型开放、国际规则构建、非传统安全治理等关键领域开展集中攻关。研究院下设的五个研究中心,分别针对通道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展开专项研究。例如,西部陆海新通道争议解决研究中心,聚焦跨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通道沿线企业提供法律风险预警与争端解决策略支持。

4c4314a1db5d3f0dcc8aadcce34333fc.png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贸易和投资风险防控法律事务丛书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张晓君教授团队中标2024年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研究》,其牵头编写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国际规则速览》读本,系统梳理了运输规则、贸易便利化规则等国际规则,被列为重庆市机关干部和企业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并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张春良教授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规则一体化推进路径研究》、李涛教授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非传统安全风险评估与治理实证研究》、屈晓濛博士的《数字提单及其数据安全问题研究》等课题,分别从物流规则、安全治理等维度为通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打造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法律数据库,收录东盟国家4885部基本法律,建成国内唯一的东盟区域国别法律数据平台,并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建域外法查明平台,有效破解涉外审判中的法律适用难题。该中心发布的《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法律查明机制指引》,入选重庆自贸区十佳制度创新案例,相关成果被纳入最高人民法院涉外审判报告。

22f6c149de858706682fdb9fbac06137.png

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联盟揭牌仪式

法律服务

打造跨境法治保障体系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西南政法大学主动对接政府、企业需求,构建起覆盖法律查明、争议解决、规则创新的全链条法律服务体系,成为通道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守护者”。

2023年,由学校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这个汇聚了70余家国内企业、商会及30家东盟国家法律机构的联盟,打造了集法律服务、商事服务、风险预警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例如,联盟成员金杜律师事务所为重庆企业赴东盟投资提供跨境并购法律支持,重庆仲裁委员会与东南亚仲裁机构建立案例互认机制,有效降低企业涉外纠纷解决成本。

在法律查明领域,学校建立的东盟法律专家库,汇聚100余名东盟国家法律专家,为司法机关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2021年,张晓君教授主持的“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法律查明机制指引”课题成果,被重庆自贸区法院应用于“全球铁路提单第一案”,通过创新铁路运单规则,成功解决跨境物流中的物权争议,该案例成为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典范。

此外,学校积极参与地方立法与政策研究。2018年,受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委托,学校专家团队承担《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起草工作,该条例已于2019年施行,为重庆自贸区建设提供法治框架。2024年,学校发布《东盟国家法治化营商环境报告》,从投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维度评估东盟国家法治环境,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决策参考。

62fcd77f26a9206d584fe07c84002114.png

2024年西南政法大学丝绸之路英才博士学位班项目开学典礼

人才培养

锻造涉外法治先锋力量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质量建设,离不开精通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法律实务能力的专业人才。西南政法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被誉为“涉外法治人才的摇篮”。

早在2016年,学校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实验班(后更名为“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实验班”),采用“2+1+1”培养模式,即2年国内学习、1年海外留学、1年实务实践,培养“双语双法”(精通英语+东盟小语种、熟悉中国法+东盟国家法)人才。该实验班累计培养240余名学生,覆盖泰国、越南、柬埔寨等6个东盟国家方向,成为服务通道建设的骨干力量。例如,2021级学生苏坤宇在印尼留学期间,深入研究当地法律术语,参与跨境投资法律实务,其撰写的《印尼外商投资法律风险报告》被企业采纳。

36302a2990f4a4b173ce2a041ff5d0dd.png

“中国—柬埔寨法学专业本科2+2国际合作项目”2020级毕业典礼

在高端人才培养层面,学校首创东盟高端法治人才“订单式”博士项目,累计为东盟国家培养91名博士,其中14人为副部级以上官员。此外,学校与柬埔寨皇家法律经济大学合作的“2+2”本科项目,已培养近百名柬埔寨留学生,成为中柬教育合作标杆。

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校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学术能力提升训练营”“涉外律师高阶人才训练营”等,年均组织180余名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实务调研。2024年,国际法学院学生潘子俊牵头的“中国—东盟企业跨境数据合规法律问题研究”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其团队提出的合规建议被相关企业应用于跨境业务。

从澜沧江畔到马六甲海峡,从中国内陆到东盟各国,西南政法大学以科研创新破题、以法律服务护航、以人才培养筑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法治答卷”。正如校长林维所言:“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把论文写在通道建设一线,让法治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西南政法大学正以更开放的视野、更扎实的行动,持续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注入法治动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编辑:闫如钰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