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实践导向育人新模式

时间:2025-05-21 09:47:00  来源:西部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西南政法大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实践导向育人新模式

西南政法大学打造全周期法治人才培育生态 在法学教育的征程中,西南政法大学勇立潮头,积极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在法学教育的征程中,西南政法大学勇立潮头,积极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法学领域培育出众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其探索成果引人注目。

从模拟法庭的唇枪舌剑,到法律手语课堂的温情互动;从涉外法治拔尖班的国际视野拓展,到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的实战演练……5月20日下午,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校园,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观摩与师生访谈,全景式感受这所法学名校如何构建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理念引领

构建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格局

教育理念的突破是人才培养创新的逻辑起点。西南政法大学以“分层分类、精准培育”为原则,打造了校级拔尖班与特色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层面,学校设立涉外法治、科技法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校级拔尖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公共法律服务、监察法学、区域国别法治等特色班的开设,进一步细化培养方向,实现“精准滴灌”。为保障培养成效,学校建立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从组织架构上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从制度层面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经费投入上给予专项保障,并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科研平台等资源,形成“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领域,学校开创国内“法学+”教育的先河。自2019年起,陆续推出“法学+英语”“法学+金融学”“法学+审计”等8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一专多能”的跨界人才。2021年起,更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开展跨校合作,推出“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探索“法学+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领域,实现不同高校优势学科的有机融合。这种“校内交叉+校际协同”的培养模式,推动法学与多学科深度对话,塑造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实践筑基

打造理论与实务融合培养链条

实践能力是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维度。西南政法大学以“金课建设”和“项目制教学”为抓手,构建起“课堂-实验室-实践一线”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链条,着力提升育人实效。

在课程质量提升方面,学校实施“西政金课行动”,秉持“大团队、大专家、大资源、大视野、大思维”理念,打造五类金课体系。针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法律变革,新增《人工智能法学》《数据法学》等前沿交叉课程,将AI、大数据等技术与法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应对新兴法律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已形成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的金课矩阵,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知识供给。

4a050b3a598fdceee89a8a58d2d27a66.png

庭审进校园现场

在实践课程改革中,学校开设61门项目制课程,如《庭审技能实训》《模拟联合国实训》等。这类课程以研究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场景从传统教室延伸至实验室、模拟庭审现场,强调“做中学”的培养理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真实法律项目,通过案例分析、庭审模拟等环节,提升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律师核心法律实务》等校外实践课程的开设,实现了“课堂前移”——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公检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真实案件现场开展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运行的实际生态,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开学季,学校七所研究院面向本硕博学生招募科研助理,其中四所研究院特别向大一新生敞开大门。通过跨学科培养、师徒制指导、项目制实践的组合模式,低年级学生得以提前接触科研前沿,在真实科研项目中锤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阶梯式”培养的时间壁垒,为创新人才成长开辟了“快车道”。

学术赋能

培育全周期科研育人生态

学术素养是拔尖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西南政法大学将学术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西政新青年・学术活动月”“博雅菁英计划”等多维平台,构建起“启蒙—提升—突破”的全周期培养体系。

1116c4802c8ce7690175e4ddd1d33782.png

西南政法大学首届“西政新青年·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暨“西政学子学术之星”颁奖典礼现场

ae127d0031a14094e56a59c0d3a7cc81.png

毓秀新苗学术沙龙“走进法庭科学”活动现场

首届“西政新青年・学术活动月”以“博学、笃行、厚德、重法”为主题,打造立体化的学术交流生态。“博学”读书会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提升思辨能力;“新苗学术沙龙”则让学生走上讲台担任主讲人,由专家点评指导,这种“学生主导+学术规范”的模式,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学术主体性,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数据显示,活动月期间开展的系列活动覆盖全校千余名学生,成为校园学术文化的新品牌。

5e1f6ef605ea15a35b5ba5356ecb4f2f.png

重庆两江新区人民法院(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实习学生合影

“博雅菁英计划”通过200余场专题讲座、职场模拟、社会实践,汇聚校内外300余位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资源。参与学生不仅能接触前沿学术观点,更能通过模拟法庭、案例大赛等实战训练,提升综合素养。“笃行”社会实践项目则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田野调查,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发现法律问题、解决实际矛盾,实现学术训练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f77abd2e494682ef67e4f44850699fe3.png

第六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现场

cede44d1c71a3352d1e1a7702f2d2268.png

西南政法代表队获得第二十二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全国季军(一等奖)

54ae178785bf42796d98a588ade27d63.png

西南政法大学代表队荣获“隆安杯”第十二届中国高校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全国一等奖

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学校构建起“论坛+边会+学位项目”的立体交流网络。“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吸引中国与东盟国家专家共商区域法治议题,常设的青年学者边会为学生提供与国际同行对话的平台,多名学生在论坛上发表学术观点,展现中国青年学人的风采。依托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学校组织本硕学生与东盟国家博士生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联合研究、文化互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治人才。近年来,学生在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全国选拔赛、第二十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获得一等奖,彰显了学校学术训练体系的显著成效。

资源聚合

搭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平台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西南政法大学以“协同创新”为理念,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国际组织等多方资源,打造“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9fd81c404f24756395421428de1baaf3.png

西政学生赴欧洲五国国际机构参加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寒假研学活动合影

239a4acb6d889f449828fe57a0ba6dd1.png

西政学生参加牛津大学寒假项目合影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依托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等实务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定向输送学生实习实训。同时,推荐学生赴海丝中央法务区等涉外机构实习,通过“定制化”实践提升跨法域法律操作能力。这种“基地+企业+实习”的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务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产教融合领域,学校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涉外法治、智慧司法专业群,聚焦智能装备、AI产业等前沿领域,将产业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国际传播全媒体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更具创新性——通过“国家战略入教学、产业项目进课堂、一线人员上讲台、专业师资下行业、共创作品齐发声”的“五位一体”模式,打造集人才培养、产业服务、智库建设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c0e96c71d59c5b31397be85fc9ba0a71.png

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授位仪式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

20cc55959316aa9b3462847329c782c6.png

东盟英才班博士生参观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

作为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培养的重镇,学校依托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柬埔寨司法部、马来亚大学等34家单位,构建国内最大的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竞赛集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熟悉东盟法律体系的专业人才。同时,“中泰法律咨询中心”“中马法律咨询中心”等机构的设立,不仅拓展了法律服务的国际版图,更将人才培养与区域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培养—实践—服务”的良性循环。

ee179be6721d4e0865c2bb724bca883c.png

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 全国首届法律手语本科生毕业合影

f07080ee4353597d19a780842bdd581c.png

西南政法大学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师生协作的“法律有声”聋人群体法律服务项目荣获第二届重庆市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从法律手语的特殊群体服务,到涉外法治的国际舞台角逐,西南政法大学以四个维度为支点,撬动起法学教育的创新杠杆。正如党委书记樊伟所言:“我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西政找到成长的赛道,让法治人才培养真正对接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这种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性改革,正在为中国法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书写着“德法兼修、实践育人”的新篇章。

编辑:闫如钰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