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作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探路者,重庆理工大学如何破解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
5月21日,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该校,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以“E学E行”实践育人项目为支点,创新构建“思政+专业+实践”三维融合体系,将“红色基因”的信仰力量、“大国工匠”的精神密码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走出了一条“专业筑基、实践赋能、思政铸魂”的特色育人之路。
聚焦“资源融合” 织密实践育人网络
“大思政课”是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关键阵地。2024年7月10日,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大足石刻,挖掘历史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这背后是学院深耕“红岩精神、抗战文化、兵工基因”育人沃土,构建“全场景、沉浸式”育人生态的生动实践。
课堂上,教师以“电亮先锋”“光电报国”等课程为载体,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2门课程入选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5门获校级认定,形成“市级—校级—院级”三级体系。学生在专业实验中感悟“大国工匠”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学院深挖首任校长李承干的教育情怀,提炼“BP”精神(Be Persistent、Be Passionate),构建“立德树人”双闭环培养模式。教师以饱满热情投身创新实践,学生以坚韧意志攻克技术难题,“BP”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坐标。依托“E学E行”实践育人工作室、遵义会议精神研究生实践基地等平台,学院组织学生参观红岩精神展览室、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党日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信仰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实践基地老师正在指导学生
此外,学院通过“我来为你读党报”“党员联系寝室”等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爱心帮扶结合,打造“学习—服务—成长”一体化平台。3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共同学习50余次,参与专题活动超3000人次,让理论学习成为青春成长的“加油站”。从社区服务到红色实践,从课堂思政到基层奉献,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正以“E学E行”为路径,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知行合一中书写青春答卷。
贯通“三学三行” 打造实践育人矩阵
在刚过去的“雷锋月”义务维修活动中,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成功修复台灯、电水壶等20余件电器,以专业技能服务民生,赢得居民广泛赞誉。这是学院“学思想、学知识、学技能”与“在社会责任感上行动、在专业素养上行动、在志愿服务上行动”深度融合的缩影。
学院依托大学生党员服务站、遵义会议精神实践基地等五大模块,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团班主题教育”等活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学生党员带头参与社区治理;在“E学E行”网络文化工作室,学生用新媒体讲述红色故事,让信仰教育“潮”起来、“活”起来。
学院学生党员进社区开展主题教育惠民暖心优服行动
专业技能综合实践中,以电气与电子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支撑,学院组建“e维修”志愿服务队等四支团队,开展电子设计实训、科技竞赛指导等活动。
编辑: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