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二十三日,入选西安理工大学“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大一新生在上线性代数课。
10月19日,在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入选学校首届“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大一新生薛清遥,正与学科导师、教授游才印讨论一个科研想法。
与薛清遥一同入选“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另外59名同学,也正在课堂与实验室之间寻找自己的科研方向。这60名学生是学校精心选育的“种子”,展现了西安理工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
让创新人才尽早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全国高校都面临着人才培养周期长、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科研与产业融合度不足、创新教育碎片化等问题。西安理工大学启动“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正是对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回应。
“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是西安理工大学“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育人逻辑。这项在2025年启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被学校寄予厚望。
“我们希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最佳路径,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10月20日,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云贺说。
据介绍,“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依托西安理工大学优势学科,采取本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通过“优选优培、一生一策、名师引领、科研启智、开放创见”等方式,全力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可观、创新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
为破解创新人才成长周期过长的难题,西安理工大学为这批学生量身定制了“3+5”本博贯通培养方案。学生完成3年定制化本科学习并达到一定条件后,进入5年博士培养阶段。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望在26岁左右获得博士学位。
“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相比传统培养模式,培养时间缩短2至3年。刘云贺认为,在以往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主要按照中等水平学生的情况来制定,会导致一些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学校将这些“好苗子”集中起来,采用更适配的模式与节奏进行培养。这正是“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初衷。
“一生一策”定制成长路线图
西安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汤玉斐介绍,“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核心在于“精准滴灌”。
学校为60名学生均配备“双导师”,一位是由国家级或省部级领军人才担任的学术导师,另一位则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导师。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科研训练与学术规划,成长导师关注学生心智发展与个性化需求。精细化的指导模式旨在精准发掘每名学生的特质与潜能。
“课程表和科研训练计划均是‘一生一策’,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汤玉斐表示,培养方案彻底打破了传统班级界限,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跨专业、跨学科自由选课,教务处为此专门开通“选课绿色通道”。
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承接更具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夯实了根基。从大一起,学生开始逐步参与导师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产业前沿课题。例如,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接触国家水电开发重大工程中的实际难题,材料专业的学生可参与新材料研发等前沿科学问题攻关。
当然,这样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韧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难度大、进度快,身边的同学又都非常优秀,压力确实存在。”薛清遥说,“但这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推动我不断突破舒适区。”
如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成长导师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学校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季瑞瑞是“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成长导师,她深知孩子们身上的压力。除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外,成长导师还承担了学生科研引路人的职责。
季瑞瑞说:“我会把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与前沿科学之间的关系讲给他们,也会通过‘一对一’沟通,发现学生的个人特质,与学术导师一起,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精准培养打好根基。”
打造人才培养“试验田”
“我校的‘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尝试,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探索实践。该计划旨在破解教育与科研‘两张皮’问题。”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黑新宏介绍。
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学校在“产教融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中布局了六大王牌工科专业,精准对接陕西重点产业链需求。为确保培养质量,学校不仅为这些学生配置了由院士和国家级人才领衔的教授导师团队,更调动了10个相关优势学科提供支撑。
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这6个热门专业,吸引了大量学生报考。
在具体培养中,学校注重课堂内外资源的协同发力。西安理工大学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示范中心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学校还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黑新宏表示:“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图书馆、创新平台等资源,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能力。实践证明,参与工程实践的学生,毕业后很受企业欢迎。”
刘云贺表示:“这60个孩子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在这块人才培养的‘试验田’里精耕细作,总结经验,将其应用在本科生、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答好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答卷贡献力量。”(记者 郭妍文/图)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