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AI时代下写作教与学的新平衡”2025第二届全国应用型大学通识写作论坛在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论坛聚焦AI重塑高校写作教学生态核心议题,全国多所高校的写作教育专家、一线教师以及文字工作者相聚欧亚,共同探讨AI赋能教学与提升写作素养的实践路径。
作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生;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主任米真;苏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课程“写作与表达”负责人肖虹;作家,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国家级一流课程“写作与沟通”负责人,南京晓庄学院黄海燕;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资深讲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张洪岩;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资深讲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王春凤等应邀参会。
主题分享
聚焦AI重塑高校写作教学生态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致辞
“与会的同学大多出生于1997到2012年,这是一代成长在信息化浪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年轻人。”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孙建荣在致辞时幽默地提到。他说,AI技术的出现对写作和写作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既颠覆传统写作方式,又具有一定的取代性,正在改变我们对写作教学和学习的思考方式;而通识写作不仅是学科能力的培养,更关乎信息获取、思维训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在信息高度丰富、人人可获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与学习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孙建荣鼓励大家积极探讨、分享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AI时代下写作教与学的新平衡,共同推动写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作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生
张生以《对人工智能与作家命运的思考》为主题展开分享。他巧妙地以照相机对绘画的革新为喻,“照相机出现后,绘画从写实再现转向内心情感表达,以此提醒众人:面对AI冲击,作家无需恐慌,而应重新定位核心能力。”他说,作家本质是“情感工作者”,需兼具两大核心能力:一是对世界的独特体悟能力,二是将情感形式化的能力。前者源于对生活的深度感知,后者则需通过书法临摹、文学形式学习等后天训练掌握,覆盖叙事、人设、情绪等多维度。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主任米真
米真以《AI 赋能清华通识写作课的实践与探索》为题,结合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实践,分享了AI时代通识写作教学的创新路径,其核心是 “赋能于人”的教育逻辑重构。
她打破传统“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线性生态,构建“师-生-机”多轮交互的动态课堂:AI不再是场外工具,而是融入研讨现场、辅助梳理文本、提炼大纲却不主导判断;通过“提示词大赛”,引导学生在设计10轮AI交互指令的过程中,深化对表达边界与文本逻辑的理解。课程聚焦主动驾驭AI:要求学生记录AI使用反思,从被动接受答案转向甄别AI局限。数据显示,仅5.1%的学生消极用AI“代劳”,多数学生能够实现从考生到学者的角色跃迁。这种变革的本质,是让AI承担知识性、规范性的辅助工作,凸显“真人交互”的共情与思辨价值,使写作课程从文本生产训练升级为AI时代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场。

苏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课程“写作与表达”负责人肖虹
“通识课程就像沙漠当中的小树苗,死也死不了,但是长也长不大。” 肖虹以生动的比喻开场,分享了在“通专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写作与表达》的建设实践经验。
该课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面对师资短缺、认可度低的困境,肖虹团队以项目为突破口逐步推进:2019年获校级高教研究重点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完善线下授课资料,凝聚起首批通识课师资力量;2020年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搭建线上资源,联合技术团队开发MOOC内容,并以校级一流课程项目争取跨学院支持,解决了课程覆盖全校的难题;2021年依托江苏省教材培育项目自编教材,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课程专业性;2023年借江苏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契机,组建“通专融合”师资团队,引入分层教学机制,解决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最终于2025年成功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面对人工智能对写作课程的冲击,肖虹团队还探索出“原创稿+AI检测+修改报告”的教学模式,明确规定AI仅可用于文本润色与格式优化,核心内容必须由学生原创完成。这为应用型高校通识写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家,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
方刚从二本院校学生阅历浅、文学积累不足的痛点破局,分享了非虚构写作教学与AI融合应用的探索实践过程。方刚自2014年投身创意写作教学,2022-2023年牵头成立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设计“沟通写作与表达(基础采访)+非虚构新闻采写(实战)”两学期课程,搭建多元实战平台,与区融媒体、《重庆晚报》等合作,在《合川日报》开设“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专栏。学生记录三下乡留守儿童的故事,经5稿修改后刊发于《中国青年报》,极大地提振了课程建设的信心。
他探索出“人机合体”三阶段应用模式:课前用豆包、Deepseek查询行业资料;课中用AI梳理海量采访文本,辅助学生用卡片搭建逻辑;同时提醒慎用AI润色,以防因其过度诗意化而丢失情感细节。方刚提出,需进一步推动人机深度融合,聚焦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加强艺术学习。其学生作品曾被AI二次创作改编为漫画,正是人机协同潜力的生动印证。

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国家级一流课程“写作与沟通”负责人,南京晓庄学院黄海燕
黄海燕聚焦“写作课程评价体系变革”作了分享。她首先指出,写作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四大现实困境:评价体系单一,存在 “一稿定分”“一师定分” 现象;写作动机异化,学生为高分应付任务;教学与社会脱节,作业难兑现价值;AI带来原创辨识等难题。
对此,她提出 “校地共生体” 理论,强调高校与地方是创造性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线性服务转向网状共生,评价体系是维系共生的关键。评价体系范式转型路径上,黄海燕介绍了三大举措:构建六项测评法,实现多维度评价结合;嵌入真实社会交换系统,让写作从“作业”变“活水”,评价标准从“修辞优美”转向“传播有效”“社会有感”;通过焦点小组优化互评,如设立“朋辈互助奖”。最后,她以“评价即教育,写作即生长”作结,指出评价体系范式的转型本质是从“分数工厂”走向成长生态。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武君蔚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武君蔚说,AI时代,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平衡AI辅助与写作原创性,还应当探索通专融合的教学路径。“嘉宾们的分享已为我们点亮方向,希望老师们善用新思路优化教学,同学们主动驾驭AI,扎根生活。”她还表示,西安欧亚学院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未来积极推进通识写作课程改革,融合数字技术与创新思维,探索AI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打造更多高质量、可推广的课程,助力教师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开发工作坊
助力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提升

当天下午,本次论坛特别设置的“四真三化(FT)”课程开发工作坊在北D座教学楼504举行。工作坊由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研发并支持,聚焦“四真三化(FT)”课程开发原理与实操路径,以任务驱动、沉浸式研修、实操体验为特色,强调数字技术赋能与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为教师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四真三化”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路径的平台,助力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探索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资深讲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张洪岩
张洪岩系统讲解了“四真三化(FT)”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他指出,“四真”是指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三化”则聚焦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张洪岩结合产教融合案例,阐释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从一级矩阵到三级矩阵的课程开发路径,并强调“以终为始”的课程设计理念,帮助教师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反向构建课程目标与教学活动,实现“从始至终”的质量保障。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资深讲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王春凤
随后,王春凤以《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为案例,分享了该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实践经验。她从课程定位、项目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出发,展示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与AI技术,通过“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写作与沟通能力。分享中,王春凤重点展示了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广告文案等真实项目的课点设计,并分享了利用AI工具辅助学生写作与反馈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四真三化”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落地效果。

小组实操环节,参训教师在主讲人指导下,以所任课程为例,现场构建三级矩阵,完成从教学目标、课点提炼到学习产出测量标准的全过程。张洪岩引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关注知识点(K)、技能点(S)、态度点(A)三元素的整合,强调目标、方法与评价的一体化设计。
参训教师边研讨交流,边互评展示,并纷纷表示,FT课程开发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逻辑路径和操作工具,帮助他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编辑: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