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校园,秋意正浓。在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创业培训厅里,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正在进行。咸阳市中心血站副主任技师郭萍莉站在讲台前,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成年的学子。她不是在讲授理论,而是在解开一个个心结——“献血真的安全吗?”“会不会影响健康?”这些问题背后,是年轻人对奉献既向往又忐忑的复杂心情。

从疑虑到理解:一节课带来的改变
“我们要让奉献成为基于知识的理性选择,而非一时冲动的行为。”郭萍莉的讲座没有太多专业术语,而是用科学数据和真实案例,将献血这一公益行为还原为可被理解的生理过程。台下,学生们的神情从好奇逐渐转为专注。这场讲座成了活动的重要铺垫——当奉献建立在认知之上,行动便有了更坚实的力量。
两天时间里,19270毫升血液从年轻的身体流出,被妥善收集、储存。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爱心的体量,更见证了近两百次跨越陌生的人间善意。

献血现场:在秩序中感受温暖
献血点排起的队伍里,有刚下课还背着书包的学生,有相约前来的室友,还有悄悄前来的青年教师。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间,他们的服务细致入微——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解答疑问,在献血完成后小心搀扶。这些细节让原本可能紧张的采血现场,充满了校园特有的温情。
一位大一学生在完成献血后说:“针头扎进去的那一刻确实有点紧张,但想到这些血可能会帮助到一个需要的人,就觉得特别值得。”她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共同心声。
超越数字的意义
在陕财职院的老师们看来,这次活动远不止于采集血液。它让学生们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行动,竟能与一个陌生人的生命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结。
当这些“00后”大学生平静地伸出手臂,他们不仅在输送血液,更是在完成一次成长的仪式。从对献血的疑虑到了解,从了解到参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这些血液将会去往未知的远方,延续未知的生命。而留在校园里的,是关于奉献、责任与成长的思考,这些思考将会在这些年轻人心底慢慢沉淀,成为他们走向社会时宝贵的精神底色。(党王薇)
编辑:孙洁